关键词:occupy 占领
7月1日,一场“占领”行动在香港上演。在香港主权移交22周年这天,部分“反送中”抗议者短暂占据了香港立法会,并于今天凌晨遭警察清场。随着抗议行动持续升温,港府的清场的强硬举动和群众内部的分歧也让这场运动的未来陷入未知。
时报报道《数百人占领香港立法会,引发抗议者内部分歧》这样描述抗议行动与警察清场的过程:“经过三个小时的占领,抗议者大多被赶出议会。随后,防暴警察组成警戒线,试图驱散外面的人群。”(Protesters mostly cleared out of the legislature after three hours of occupation. Then a cordon of riot police charged to disperse the crowd outside.)
Occupation是occupy(意为占领、居住)的名词形式,过去十年间,从纽约到伦敦、自台北至香港,occupy是全球大规模抗议运动的关键词之一。
“占领”行动发端于2011年9月17日发生在纽约的“占领华尔街”(Occupy Wall Street)运动。当时,一群自称是“99%的福斯”的抗议者占领了华尔街旁的公园,向全球经济低迷的状况与金字塔顶端的富人发出怒吼。根据时报当时的报道,一些组织者称他们从埃及、西班牙和以色列等地爆发的抗议活动中得到启发。
时报报道《“占领华尔街”狂欢无果而终》曾这么评价这场运动:“‘占领华尔街’运动在位于曼哈顿下城区的祖科蒂公园拉开序幕。那些对经济低迷状况感到不满的抗议者,三三两两聚集起来抗议华尔街和美国公司造就了美国之痛。虽然这场运动在初期并没有占据多少新闻版面,但很快它就演变成了一场媒体狂欢,甚至有很多专栏作家将它的重要性和‘阿拉伯之春’相提并论。”
“占领华尔街”运动也启发了台北和香港的年轻人。2014年3月18日,一群抗议马英九政府与中国签订《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学生占领台湾立法院,揭开了“太阳花运动”的序幕。2014年9月28日,香港发生“占领中环”(Occupy Central with Love and Peace)运动,呼吁港府在香港特首选举落实真普选,这场后被称作“雨伞运动”的抗议持续到当年12月。
但在“占领”行动过后,政治秩序真的因而改变了吗?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曾在2016年写道:“过去几年里,从‘阿拉伯之春’到‘占领华尔街’,再到基辅、香港的广场上发生的运动,我们目睹了大量‘Facebook革命’。然而,一旦硝烟散尽,这些革命大多未能创建起任何可持续的政治新秩序。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随着这么多声音得到放大,达成共识成了不可能的事。”
你如何看待香港人“占领”立法会的行动?你认为香港的抗争能催生出政治新秩序吗?欢迎来信与我们分享你的观点,也欢迎对“每日一词”这个栏目提出你的意见和建议。我们的读者信箱地址是:cn.letters@nytimes.com。
本文由:aoa体育官网首页 提供